近期,一項涉及四大洲的國際性研究揭示了梅毒螺旋體(Treponema pallidum subspecies pallidum)的臨床和遺傳多樣性,為梅毒疫苗的研發提供了重要線索。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2024年9月的《柳葉刀·微生物》(Lancet Microbe)期刊上,論文標題為“Clinical and genomic diversIT(http://www.imdge.com/sell/l_25/)y of Treponema pallidum subspecies pallidum to inform vaccine research: an international, molecular epidemiology study”。
梅毒是一種性傳播疾病,由梅毒螺旋體引起,可在人體內存活多年,并可能影響中樞神經系統。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,梅毒病例曾一度減少,但在近年來,梅毒病例再次呈現上升趨勢。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(CDC)的數據,2022年美國報告了207,255例梅毒病例,其中包括3,755例嬰兒病例,這一數字是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最高的。
為了應對這一公共衛生挑戰,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大規模的合作研究,旨在通過分析梅毒螺旋體的基因組來尋找潛在的疫苗靶點。這項研究涵蓋了來自哥倫比亞、中國、馬拉維和美國的樣本,填補了非洲和南美洲地區梅毒螺旋體遺傳數據的空白。
研究團隊通過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繪制了梅毒螺旋體的遺傳圖譜,并將遺傳數據與臨床信息相結合,以識別那些在不同菌株中相對穩定不變的蛋白質。這些蛋白質被視為疫苗開發的理想靶點,因為它們不太可能因突變而改變,從而降低疫苗效力的風險。
研究結果顯示,盡管梅毒螺旋體在各大洲之間存在遺傳差異,但這些差異中也存在著足夠的共性,這為開發一款有效的全球疫苗提供了可能性??的腋翊髮W醫學院的Justin Radolf教授指出,通過將突變定位到梅毒螺旋體蛋白的三維模型上,研究者們獲得了對疫苗設計至關重要的新見解。
此外,研究團隊還在評估疫苗的社會接受度,了解公眾對參與未來梅毒疫苗臨床試驗的態度,以及疫苗對特定人群的潛在影響。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Arlene C. Seña博士強調了與社區溝通的重要性,認為在疫苗開發過程中聽取患者意見是非常必要的。
這項研究不僅推進了梅毒疫苗的研發進程,也為全球公共衛生合作樹立了典范。通過各國科學家的共同努力,期望在未來幾年內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,以遏制梅毒的傳播。